第一百三十九章建设,建设(下)(1 / 2)

雨季到来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,马淳就把精力主要放在开荒上,他目标是先开出一万亩的荒地,并且建好引水渠道。

他们带的粮食只能够支持他们三个月的食用,也没有多余的钱到朱崖县购买剩余的粮食,就算他有孙权的令旨,以陆胤的贪婪品性,估计也不会支应他多少。

当然派人去陆胤那里打打嘴仗扣些粮食出来也不是没有,多多少少总会给一些,但这并不是长远之计,马淳也不敢把希望寄托在陆胤身上。

所以时间对他来说非常紧张,他的计划是在雨季之前开出一万亩荒地,就算到不了一万亩,有个七八千亩地,种上稻谷,以崖洲岛的气候,两个多月就能收获第一茬稻谷。只是这第一茬稻谷的收获肯定不会太好,亩产一石都比较悬,能有百八十斤就不错了。

这当然不是说他们耕种水平下降了,或者是稻种不好。根本原因就是刚开荒的土地只能算是生地,土地的肥力不足,就算上了肥料也不了水稻所需的肥力,要等到第二季秧苗种下去,才能成为适应种植的熟地,获得较好的收成。

马淳计划第一季稻谷能够勉强保证三个月的食用,等到年底第二季收获,才能真正实现自给自足。

开荒还算顺利,一把火下去把营地东面冲积平原上的杂草灌木烧了个干干净净。一千多壮劳力在各自屯头的带领下蜂拥而上,用锄头铁镐翻开烧黑的土地,清理草根碎石。他们的耕牛并不多,只有十几头,所以百姓们对耕牛是非常爱护的,因为耕牛的效率比人要高得多。但是耕牛不能往死里用,需要精心照料,如果累了,就只能让它们休息。

人就不一样了,只要能吃饱,精神头足,就能爆发出不同往日的工作效率。百姓们知道,只有早日开垦出足够的农田,就能得到充足的收获,就能早日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,所以开荒的百姓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。

大部分百姓在开荒,还有一部分百姓就在山上砍伐毛竹,架设引水渠道。岛上水资源丰富,靠近出海口有一条宽约十丈的大江,从黎母山发源,绵延百里,后世应该叫做南渡江。不过此时好像没有命名,马淳也不客气,直接沿用后世的江名把它命名为南渡江。

有了这条淡水大江,灌溉农田的问题就能解决,马淳根据记忆中的样子,让匠人们制作了几架水车。这些竹木制作的水车半径约莫一丈,雨季水流遄急的时候可以当做磨坊的动力使用,平常也只需要一两个普通人脚踏取水,非常方便。

随着水车、木葫芦等一些简单的工具投入使用,大大加快了工地建设和荒地开拓,让马淳焦虑的心情才得以渐渐平复。只要没有意外情况的发生,再有一个月时间应该能够开辟八千亩以上的农田。

每隔两三日,甘莘会让一部分部下带着猎物回来,顺便修理损坏的兵器和补充一些弓箭。

或许是因为临高和朱崖县隔海相望,除了刚来时发现琼山有王氏世代居住在这里,道现在为止甘莘部还没有发现崖洲黎人居住的村落。而且岛上大型野生动物很少,鸟类和蛇虫倒是很多,特别是粗壮的蟒蛇发现了不少,甘莘经常派人送回来两丈多长的大蟒蛇,切成大块炖蛇羹常常是部众们佐餐的佳肴。

还有常常会发现一群群的野猪,这些野猪因为少有天敌,所以大量繁殖。这些野猪皮糙肉厚,一般武器轻易伤害不了它们。而且它们成群结队出来觅食,遇到危险往往由种群里最强壮的公猪冲剂敌人,凭着蛮横的身体和锋利的獠牙驱赶对方。要不是甘莘手下人多,武器装备也比较锋利,一般人是不敢围猎这些成群结队的野猪。

不过要是设置好陷阱,把那些最强壮的公猪干掉,那收获大量肉食的时候就到了。甘莘在付出了三人的伤亡之后,摸准了野猪们的习性和战斗规律,开始了大量猎杀这些能丰富肉类的动物,一段时间内,周吉的仓库里堆满